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学术专题 > 疗法适应症

颈源性面瘫

浏览:0 次 编辑:andong 日期:2010-08-14 18:23:00

第十三节  颈源性面瘫

[概述]

面瘫主要是由于面神经受到炎性刺激,组织充血、水肿,或风寒湿邪侵袭,导致面神经痉挛、收缩,而引起的临床面部表情肌瘫痪。面神经是第7对脑神经,为混合性神经,但主要是运动纤维,面瘫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。

本节讲述的面瘫是由于颈部软组织损伤、颈椎小关节错位等颈椎正常解剖结构的改变,刺激压迫了颈部交感神经及椎动脉,引起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,造成脑桥面神经核血循环障碍,或交感神经的鼓室丛受刺激使迷路动脉反射性痉挛,致内耳面神经血循环障碍而出现面瘫的症状,称之为颈源性面瘫。

[病因病理]

颈源性面瘫的病因尚未明确,一部分患者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,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,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、水肿、受压而致病;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,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导致面神经肿胀、受压、血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。少数患者同时并发急性鼻咽炎。面神经出脑以后经过岩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-面神经管,**后由茎乳突孔出颅腔,分布至面部表情肌。因此,无论是缺血或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神经组织水肿,都必然引起局部解剖关系的变化而使神经受到更为严重的压迫,促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。另外,颈椎解剖位置的改变刺激或压迫颈交感神经和椎动脉,引起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,造成脑桥面神经核血循环障碍,或交感神经的鼓室丛受刺激使迷路动脉反射性痉挛,致内耳面神经血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。

[临床表现与诊断]

1.通常急性起病,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,于几小时内达高峰。

2.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时突然发现面颊动作不灵或嘴巴歪斜。

3.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,前额皱纹消失,眼裂扩大,鼻唇沟平坦,口角下垂,面部被牵向健侧。

4.面部肌肉运动时,因健侧面肌的收缩牵引使上述体征更为明显。

5.病侧不能作皱额、蹙眉、闭目、露齿、鼓气等动作。闭目时,则因眼球转向上方,瘫痪侧露出角膜下缘的巩膜。鼓腮和吹口哨时,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露气。进食时,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,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,泪点随下睑而外翻,使泪液不能按下行引流而外溢。

6.病侧的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,眼睑震颤明显减弱。

7.颈部可有外伤史(及不明显外伤),并有颈部疼痛,活动受限等症状。

8.三指触诊法可发现:C23棘突偏歪,颈1部位压痛明显,尤其患侧颈乳突孔区压痛明显。

9.X线片:环枕间隙、环枢关节半错位。

  [治疗]

1.按比例先配制四联针。

2.选用无菌扁圆刃水针刀。

3.35支药磁线备用。

4.根据临床症状,结合影像学诊断,水针刀治疗按椎三针法定位:A在茎乳突孔B在下颌关节下缘C在口腔颊黏膜处

按水针刀“十六字操作”规程,患者取仰卧位,

A针茎乳突孔入路,水针刀600角向内上,避开颅内动脉、颈静脉血管及神经丛,水针刀进入茎乳突孔后,回抽无血、无液,旋转分离3-6刀,注射神经营养液2ml左右;

B针:于耳屏前2.5cm,水针刀与神经血管平行,扇行入路,由皮层、皮下层、浅深筋膜,进入下颌关节下缘,有酸胀感,回抽无血、无液,分离2-3刀,注药2-3ml

C针,选取樱枪水针刀,患者张开嘴巴,严格消毒后,快速刺入口腔颊黏膜处,扇行分离2-3刀,注药2ml,出针刀(图5-13

5-13  颈源性面瘫治疗部位

 

 

 


 

[动静整脊与松解手法]

根据脊柱三步定位诊断法,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,找到颈段三突线偏歪的棘突与横突,对错位颈椎采用动静分段侧扳法复位,使其恢复原来位置,以增强疗效。

在脑病相关诊疗区、内脏线及脊神经后内、外支线治疗点里给予按揉叩击法,以充分舒展药磁线,松解病变区紧张的肌筋膜,达到增强疗效作用。

在四肢治疗点要给予按揉松解手法,松解治疗点紧张的肌筋膜,以增强疗效。

 [注意事项]

1.术前局部药物导入30分钟。

2.术后局部外照射30分钟,使局部药物及药磁线能更好的吸收。

3.注意忌辛辣,戒躁怒,节房事,适当增加体力活动,锻炼身体,控制进食油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。

4.注意控制烟酒。

 [典型病例]

××,女,35岁,已婚,工人。患者于半年前,清晨起来洗脸时,发现嘴巴向一侧歪,说话不是很清楚,前往医院就诊,经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。曾用中西药治疗,疗效不佳。于1996410日来我水针刀新针法专科医院求治。经检查确诊为颈源性面瘫,经水针刀微创三针法治疗3次,症状消失,为巩固疗效,对错位颈椎采用动静分段侧扳法复位,随访1年无复发。